尖阁诸岛研究与解说网站

本网站刊登的资料等是在政府的委托项目下获得有识之士的建议进行调查、收集及制作的内容。本网站的内容并不代表政府的见解。

他国主张分析

专栏 作为台湾一部分的钓鱼台位于何处

平野 聪(东京大学法学部教授)

※阅览PDF格式的文件需要Adobe公司提供的「Adobe Acrobat Reader DC」软件。如果您未安装该软件,请从此处下载。
Adobe Acrobat Reader DC

1. 中国主张尖阁诸岛是“台湾的一部分”

  中国政府主张:“钓鱼岛(注:中国对鱼钓岛的称呼)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指出“清朝…将钓鱼岛等岛屿…明确将其置于台湾地方政府的行政管辖之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白皮书2012年9月25日(日文版))。

  实际上,尖阁诸岛在1895年以前不属于任何国家,日本政府经过慎重确认后,才将其入自己国家的领土。那么,中国究竟为何、又是以何为依据,主张尖阁诸岛“是中国领土”的呢?

  中国列举了清朝官员编撰的《台海使槎录》与《重纂福建通志》等史料,作为表明在19世纪以前(近代以前),清朝“明确将其(钓鱼岛)置于台湾地方政府的行政管辖之下”的文献,主张其中出现的地名“钓鱼台”就是位于距离台湾遥远的东北方的“钓鱼岛”(上述《钓鱼岛白皮书》一(二))。

  确实,这些史料中记载了“钓鱼台”这一地名,中国主张其为鱼钓岛的中国名称之一。这或许能够说明当时撰写的清朝官员至少知道这个地名,但是,如下述说明所示,并不能说清朝官员已经对这个“钓鱼台”进行管理。而且,这些史料中的“钓鱼台”绝非是尖阁诸岛,而是位于台湾岛沿岸的岩石山。

  本文将在下列叙述中,按照中国所引用的史料《台海使槎录》与《重纂福建通志》的具体内容和文章脉络顺序,验证中国的主张。

2.在《台海使槎录》中所看到的清朝台湾防卫论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台海使槎录》(本文依据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1957年出版的台湾文献丛刊版)。在此,笔者先介绍该书的撰写背景,之后针对记载有“钓鱼台”的部分,从其前文记述起按照文章脉络进行说明。根据其文章脉络,能够确定“钓鱼台”这一地名究竟是指何处。

(1)关于《台海使槎录》
― 18世纪清朝官员撰写的台湾统治用指南书

  《台海使槎录》是清朝官员黄叔璥在1722年之后撰写的史料。
  清朝在1683年消灭了统治台湾西部的郑氏政权后,稳步而顺利地推进对台湾的统治,但南岛语系的原住民、福建省南部(闽南)出身的“福佬”,以及广东省东部出身的“客家”族群混杂,土地之争一直持续着,这些土地之争称为“械斗”。台湾的土地之争原因在于,在福建、广东生活贫困的人们为了寻求新天地而越洋偷渡来到台湾,但台湾在得到充分开发前即已发生人口过剩问题,因此如果不对偷渡来台湾的人们进行管理和限制,台湾的统治就难以稳固。

  另一方面,当时台湾还存在着重大的军事问题。由马背民族的满洲人与蒙古人占据统治中心的清朝京城北京看来,相隔台湾海峡的台湾是一个非常遥远的地方,因此配置的军队素质低下。加之在明代遭受倭寇之患的痛苦记忆一直留在当时科举官员及沿海地区的人们心中,也确实必须防备倭寇不知何时再度席卷而来(实际上,进入德川幕府以后,倭寇不再来袭,日本将与清朝之间的关系限定在长崎的往来,因此在18世纪前半叶,也有人像参与治理福建的官员蓝鼎元那样,认为“如果日本完全不来,那也无妨”)。

  在这种形势下,1721年在台湾南部和西海岸、以如今的高雄与台南为中心的地区,发生了动摇清朝对台统治的“朱一贵之乱”事件。这是在清朝地方官的百般压迫下,激愤的贫困民众追随自称明朝皇帝后裔的朱一贵,举起反清复明的旗帜而发动的武装起义。清朝从福建省经由澎湖岛派遣援军,总算平息了该事件,但也被迫面对如何统治台湾这座远离大陆的混沌之岛这一极其严重的问题。

  于是,清朝派遣在官吏选拔考试“科举”中“进士”及第的高级官员黄叔璥视察了暴乱刚平定不久的台湾。其考察记录即《台海使槎录》,书中也引用明代以来谈及台湾的地理书籍与兵法书籍作为参考。其中,作为台湾防御关键,黄叔璥详细谈及港口管理,详细地记载了其内容的是出现“钓鱼台”一词的“巻二 赤嵌笔谈 武备”一文。

  此文首先就明朝时期对澎湖岛的管理,引用《读史方舆纪要》一书<→资料1>,从如何对付倭寇等海盗、应对丰臣秀吉可能在出兵朝鲜之后进攻台湾的角度出发,指出如果守住拥有平静湾口的澎湖岛,进而守住位于澎湖岛东南方的台湾北港(如今的云林县北港镇),即有助于守住福建省沿岸,但其中也写道在明末17世纪前半叶的天启年间,台湾被红毛(荷兰)占领。

  之后,引用清朝开始统治台湾的首位官员季麒光所著的《东宁政事集》一书<→资料2>,以如今台湾南部高雄市冈山区一带为起点,将沿西海岸向北出现的地名定位为“北路”,将沿西海岸向南出现的地名定位为“南路”。其中,围绕“北路”有“至鸡笼、澹水,乃台湾极北之岛,突处海中,毗连番社”这样的描述。鸡笼与澹水相当于如今的基隆市与新北市淡水区,管理台湾的官员在17世纪末以后,都认为这个区域是台湾这一区域的最北端。而且,还阐述了可以使“北路”各地港口对照隔着台湾海峡正相对的福建省的港口,促使福建省的商人与对岸的台湾港口开展贸易,从而加强与台湾在商业与军事上的关系。

  接下来,引用了官员夏之芳视察台湾,并于1728年撰写的《理台末议》一书,阐述了台湾防御力量的布局<→资料3>。其中,关于陆地上的布局,鉴于土地面积与节省费用,建议实施屯田制,即日常务农,紧急时期拿起武器战斗;关于海上的布局,继承了明代海防论的常识,阐述道,“凡水师不能于外洋觅战,皆于进港交锋;所以湾泊之处,即是战争之场。故水师必明于湾泊者,此其一也。水师之入港,犹陆师之克城”。

  从上述引用文章的内容可以看出,《台海使槎录》的作者黄叔璥的问题意识主要在于要掌握作为澎湖岛与台湾岛的经略基地及战场的港口,完善军备。

  在此基础上,黄叔璥还就过去巡逻澎湖岛周边的记录、清政府领有台湾之初拟削弱台湾的军备、集中于澎湖的方案提出批评,并列举了设置于安平(台南)的海军军备阵容、每年巡逻的要领、民间船舶使用打狗港(如今的高雄)的情况增加、康熙年间曾扩大对台湾西北沿岸地区的控制,以及提高台湾布防军人素质的重要性<→资料4>。 

  如上所述,在作出关于立足于清朝本土视角的台湾战略经过、现状以及问题点等后,终于出现了“钓鱼台”的描述。

资料 1

《台海使槎录》第24-25页
洪武五年,湯信國經略海上。以島民叛服難信,議徙近郭。二十一年,盡徙嶼民,廢巡司而墟其地。繼而不逞者潛聚其中;倭奴往來,停泊取水,亦必經此。嘉、隆以後,海寇曾一本等屢嘯聚為寇。 萬歷二十年,倭犯朝鮮,哨者云將侵雞籠、澹水,於是議設兵戍險。二十五年,增設游兵。 四十五年,倭犯龍門港,增衝鋒游兵。其地環衍可二百餘里,(地斥鹵,水鹹澁,常燠多風,稼穡差艱)。 峙正中曰孃宮嶼。從西嶼入,二十里為茶盤,又十里即孃宮嶼矣。波平浪息,……。其狀如湖,因曰彭湖。寬可泊船。(下略) ……自萬歷三十七年,紅毛一舟闌入彭湖,久之乃去。天啟二年,高文律乘戍兵單弱,以十餘船突據彭島,遂因山為城,環海為池;破浪長驅,肆毒漳、泉。 總兵俞咨皋移紅毛於北港,乃復彭湖。議於穩澳山開築城基,……,戍守於此,以控制孃宮。 然議者謂彭湖為漳、泉之門戶,而北港即彭湖之唇齒,失北港則唇亡齒寒,不特彭湖可慮,即漳、泉亦可憂也。北港在彭湖東南,亦謂之臺灣;天啟以後,盡為紅毛所踞。

资料 2

《台海使槎录》第26页
南路自大岡山以下,至下澹水(屏东县万丹乡) 、瑯嶠社,北路自木岡山以上,至上澹水、雞籠城。其間如鳳山、傀儡山(鲁凯族地区)、諸羅山(嘉义)、半線山(彰化),皆扼野番之衝,為陸汛所必防。 如下澹水、硫磺溪、大線頭、鹿仔港,皆當入海之道,為水汛所必守。至雞籠、澹水,乃臺灣極北之島,突處海中,毗連番社。後壠一港,與南日對峙,即興化港口也。後壠而上,一百二十里為竹塹社(新竹),對海壇鎮。 竹塹而上,一百五十里為南嵌社,對峙關[山童],即福州、閩安港口。自南嵌至上澹水七十里,對北膠;澹水至雞籠三百里,對沙埕烽火門:皆浙江省界也。 大洋之外,紅夷出入之路,而又遠隔郡城,港道四達,往來一帆直上;偽鄭設重兵於彼,雖曰遠禦紅夷,實恐我師從福興分出以襲其後也。 雞籠至閩安不過七、八更水;若閩安、興化等港聽商人往來貿易,非止利源通裕,萬一意外之警,則廈門、彭湖之師以應其前,福、泉、興化之船以應其後,首尾呼應,緩急可恃。

资料 3

《台海使槎录》第27-28页
臺灣水陸制兵盈萬,費綦重矣;乃彭湖、安平之兵居其半。水師汛重,不容以覈減,臺灣之兵居其半。陸路汛廣,又不得不議增。 然有可節省之道、至便之術,亦持籌者所必講也。臺灣原有官莊,即可為屯田,其佃即可為屯兵;不過加以訓練,明其節制,或倣古者耕七調三,或立在要地屯守,寓兵於農之中,非特兵無跋涉、歲免度支已也。……
陸師重馬力,水師重舟力。戰陣之時,務爭上風,而運轉不靈,不能占居上風,壓持不重,或反退居下風;此雖人力,全在良舟。 ……必得良材,輕重配合,如人一身筋骨相配,然後善於運動也。故水師必講於造舟者,……。水師之灣泊,猶陸師之安營。 凡水師不能於外洋覓戰,皆於進港交鋒;所以灣泊之處,即是戰爭之場。……凡水師不能於外洋覓戰,皆於進港交鋒;所以灣泊之處,即是戰爭之場。故水師必明於灣泊者,此其一也。水師之入港,猶陸師之克城。

资料 4

《台海使槎录》第30-32页
康熙辛丑,兵部奏准:彭湖係臺灣咽喉緊要適中之地,移臺灣總兵駐澎湖,臺灣陸路改設副將。金門總兵黃英奏言:「彭湖為臺灣之門戶,今將臺灣總兵移改彭湖,臺灣設立副將,與水師彼此接應,遙度形勢,盡善之謀無大於此。 臣閱地勢輕重,彭湖雖稱三十六島,居於臺、廈之中,究皆一抔之土,錯落彈丸,除媽宮、八罩略有人煙,餘悉冷落荒嶼,原設副將儘堪防守。茲臺灣南北延袤二千餘里,村莊、番社,閭井戶口,不下百餘萬,叢山深林,最易藏奸,非總兵不足以資彈壓。況安平水師及南北路副、參各員,與臺灣副將職位不相上下,有事勢必各懷己見,非若總兵可行調度。 今若將總兵設在彭湖,與臺灣懸隔,往來船隻俱候風時;臺灣水陸各營儻有緊急事機,不能朝發夕至。是彭湖固臺灣之門戶,而臺灣實彭湖之腹心,形勢重於彭湖,關係沿海各省要害。請將總兵仍設臺灣,……
鳳山打狗港距鹿耳門(台南西部)水程三更,北風盛發,鹿耳門港道狹隘,舟不得進,而打狗可揚帆直入,由此登岸者甚多。水師把總配哨船二隻,領兵防汛。 下澹水離邑既遠,奸宄易滋,陸路千總領兵防汛。此二處,為南路水陸扼要之地。
偽鄭在臺,民人往來至半線(彰化)而止。自歸版圖後,澹水等處亦從無人蹤。故北路營汛,止大肚安設百總一名,領兵防守;沙轆、牛罵(清水)二社,則為境外。 自海盜鄭盡心脫逃,部文行知:夥盜供稱鄭盡心約在江、浙交界之盡山、花鳥、台州之魚山、福建臺灣之澹水等處藏匿;維時總兵崔相國分撥千總一員領兵分防澹水。自後遂以為常,而業戶開墾,往來漸眾。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