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阁诸岛研究与解说网站

本网站刊登的资料等是在政府的委托项目下获得有识之士的建议进行调查、收集及制作的内容。本网站的内容并不代表政府的见解。

他国主张分析

专栏 尖阁的海与岛在近代以前是怎样被利用的?

平野 聪(东京大学法学部教授)

※阅览PDF格式的文件需要Adobe公司提供的「Adobe Acrobat Reader DC」软件。如果您未安装该软件,请从此处下载。
Adobe Acrobat Reader DC

1. 明清与台湾

  位在石垣岛北方的尖阁诸岛至19世纪,对于往来于琉球与中国之间汪洋大海的人们来说,一直都是仰赖该岛屿作为航标。 每当领航员等在海上往来的人们看见尖阁诸岛时,就知道航程已完成一半,继续朝向那覇/中国的福州航行。

  原本如果语言不同,使用不同的专有名词称呼相同的地标也不足为奇,因此,在中国历代王朝的明朝、清朝史书中,今天的尖阁各岛屿被称为钓鱼屿、赤尾屿、黄尾屿(分别为鱼钓岛、久场岛、大正岛)。 在强烈警惕倭寇的海防论、被派遣到琉球的皇帝使节(册封使)撰写的报告中所附的地图上,确实描绘有这些岛屿。

  但是,这并不表示明、清就一定对尖阁等这些远离大陆的各岛屿取得了统治的实绩。原本,就连对台湾的统治都是在较新的时代发生的事情。 曾经被称为鸡笼屿的台湾,到相当于明朝后期的17世纪为止,一直是现今在台湾被称为原住民的南岛语系族群(在文化上与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相连)生活的土地。 台湾现今占大多数的说“华语”的族群(汉人)是从大陆渡海到台湾开始生活的,这是在距今约400年前——17世纪前后的事情。 17世纪中叶,荷兰占领了台湾西部;17世纪后叶的约20年间,明朝灭亡后仍誓死效忠明朝的郑成功逃往台湾,并统治了台湾。现今的中国视为正统的王朝终于统治台湾西部,是在清朝康熙年间,即17世纪末以后了。

  其后,对于台湾东部中位于最北边的宜兰县,清朝的势力终于在18世纪之后逐渐进入。 但是,对于被南北纵贯台湾的山脉分隔出的花莲县与台东县(现称),因被汹涌的大海和险峻的高山所隔离,清朝到19世纪后叶也未能统治。 中国的正统王朝连台湾东部都没能进入,因此,对于位在远离台湾的海面上、作为航标之岛的尖阁诸岛,尽管航海人知道其存在,但实际上也没有被清朝统治。

2. 倭寇与近代以前的海防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尖阁诸岛周围海域最活跃的是琉球的船员,也就是以日本人为主的海盗集团,即倭寇。

  如果看一下明、清是怎样对付倭寇的,再与前面所述的其实际统治台湾的状况相结合,就能理解明、清对海域的态度。

  例如,如果翻开《筹海图编》及《武备志》等明朝时期编撰的兵法书,就会发现对于遭到倭寇侵袭的浙江省、福建省的官员来说,在大陆沿岸实施海防属于常识。 特别是与倭寇的对战,都采取将倭寇引入面朝大陆城市的港湾入口,利用设置于陆地的要塞予以迎击的战术。相反地,派军舰出征远海取缔倭寇的想法,因海浪汹涌、大海辽阔使得海上警备效率低,以及在突然出现的浅滩岩礁上触礁的危险性等原因,而被排除了。 因此,翻阅这类兵法书会发现,关于中国大陆沿岸地区,为了迎击倭寇而记录了非常详细的地理信息,但关于远离大陆的岛屿,却仅是列举极其模糊、笼统的位置关系而无更多描述。 

  从没想过派官兵前去管理、位于远海另一头而不确定位置的岛屿,这就是近代以前的明、清眼中的“钓鱼屿”,即尖阁诸岛的身姿。

  因此,明朝虽然为了赐予(册封)国王称号,试图派遣使者到琉球,也因不谙航海,以及福州的人们为了筹备精疲力竭而烦扰。特别是琉球国王长寿,更迭的时间间隔长,上一次册封使的经验未在福州得以传承,次次辛劳。 因此,册封使往返于福州与那覇之间时,领航员(看针通事)位阶以下的主要船员通常都找为了贸易而自由往来于尖阁海域的琉球人担任。

3. 模糊的边界线

  由于明、清都没有试图管理尖阁诸岛的想法,因此对于尖阁诸岛周围的边界意识也极其模糊。在这样的背景下,围绕“边界”的描述出现在册封使与琉球人的领航员、船员之间的交谈中。

  中国围绕尖阁问题于2012年9月发布“钓鱼岛白皮书”。书中指出,根据前往那覇的册封使留下的记录,即“册封琉球使录”中的表述,在近代以前的时代,尖阁诸岛与琉球之间有明确的边界线。 例如,陈侃的《使琉球录》(1534年)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当看到古米岛(久米岛),琉球方的船员们会高兴地说“回来了”;谢杰的《琉球录撮要补遗》(1579年)、夏子阳与王士桢的《使琉球录》(1606年)中记载了“黑水沟”、“黑水、沧水”这样暖寒流分界线的记载,表明在近代以前的时期就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与琉球的“中外之界”。 而且,在该“白皮书”中还指出“清楚记载着钓鱼岛、赤尾屿属于中国,久米岛属于琉球,分界线在赤尾屿和久米岛之间的黑水沟(今冲绳海槽)”。

  但是,应该不会有人对原本无人居住的航标之岛怀有“回来了”的感情吧。此外,原本暖寒流分界线就会有时完全不出现,有时会出现若干个。 在1800年前往琉球的清朝使者李鼎元所写的《使琉球记》中,因未出现暖寒流分界线,而断言“原本就不存在黑沟等”。 光以这样模糊的地理认识及自然现象,无法说“国境线就在那里”,也无法将其视同海底地形冲绳海槽看待。 

4. 明示出领域、领海、边界的近代

  西方在近世以后出现了有效统治土地与国民且承担其责任的主权国家,并制定了如何约束主权国家间关系的国际法。 而且,在19世纪中叶后,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国际关系铺天盖地地影响了亚太地区,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与清朝也逐渐采用国际法。对于海洋,也在国际法下认识到分为陆地周围的领海与除此之外的公海。

  于是,所有以往即使由谁管理模糊不清也无大碍的岛屿究竟属于哪个国家,以海域的何处为领海,或者是否划中间线都成为了问题。 当然,对于多个国家彼此主张“那是自己的土地”的地方,如果其中一国单方面划出边界线,必定引发国际争端。但是,对于长期无人管理,也无人主张主权的土地,由具有渊源的国家在无人反对的情况下,和平地开始管理时,国际法即承认该国对其土地与领海的支配权、即主权。 尖阁诸岛是琉球,即冲绳县人利用其海域而具有历史渊源的土地,因此明治政府在1895年正式将其划入日本领土。

 从此,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段时期,包括尖阁诸岛在内的冲绳县施政权归属于琉球列岛美国民政府,但冲绳县在1972年回归日本政府统治,尖阁诸岛也一直由日本政府管理,直至今日。

回到顶部